弋尘读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8章 议和,妙锦传,弋尘读书,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旦燕兵渡江,京师就保不住了。</p>
在这种情况下,建文帝再也没闲心跟身边的文臣商量宫殿改名之事了,他一边令各地兵马勤王,一边下诏“罪己”。</p>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钦奉皇祖宝命,嗣奉上下神只。燕人不道,擅动干戈,虐害万姓,屡兴大兵致讨。近者诸将失律,寇兵侵淮,意在渡江犯阙。已敕大将军率师控遏,务在扫除。尔四方都司、布政司、按察使及诸府卫文武之臣,闻国有急,各思奋其忠勇,率恭义之士、壮勇之人,赴阙勤王,以平寇难,以成大功,以扶持宗社。呜呼!朕不德而致寇,固不足言,然我臣子其肯弃朕而不顾乎?各尽乃心,以平其难,则封赏之典,论功而行,朕无所吝。故兹诏谕,其体至怀。</p>
朝中不少官员奉旨到各地募兵,却很少见有人带兵回来护卫京师。</p>
一些朝廷大臣见形势不乐观,纷纷上书请求到外地驻守。</p>
由此一来,京师的防卫力量更加空虚。</p>
建文帝,这位文弱的天子,眼看要被他的臣子们抛弃了。</p>
患难见真心,直到此刻,方孝孺仍在尽心尽力为主分忧,虽然提出的方法不一定有用,但忠心可嘉。</p>
“事急矣,宜以计缓之。遣人许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当至,长江天堑,北兵不闲舟楫,相与决战江上,胜败未可知。”</p>
事情紧急,只能实行缓兵之计,派人赴燕议和,假意许诺割地。拖延数日,等官员从东南募兵回来,凭借大江天堑,与之决战于江上,北兵不善水战,燕兵不一定能胜。</p>
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朱棣怎会同意议和?</p>
但是建文帝心乱如麻,已经没了主张,他从未遇到过这样危急的时刻,没有经验。</p>
于是,建文帝按照方孝孺的建议,派庆成郡主前去议和。</p>
五月二十二,庆成郡主奉旨来到燕兵营地。</p>
见到堂姐,朱棣失声痛哭,“我不图更有今日,今与郡主相见,有如再世。”</p>
我没想到能活到今日,此刻与郡主相见,恍若再生。</p>
这番话透着那么浓浓的心酸、痛苦、无奈,庆成郡主也忍不住潸然落泪。</p>
骨肉之间,刀兵相见。</p>
想想都令人心痛。</p>
停止哭泣后,朱棣向堂姐问起周王、齐王在京师的情况,庆成郡主回答后也趁机转达了建文帝割地求和的提议。</p>
朱棣一听,神情立马变得严肃,严词拒绝道:“吾受命皇考,封建茅土,且不能保,割地岂其本心哉!此奸恶谬计,欲以见欺,焉可为信?我此行在诛奸恶,以清朝廷,奠安社稷,保全骨肉。事已,得复故封幸矣,余非所望也。”</p>
朱棣只是说说而已,他怎会甘愿返回封底再当一个藩王?</p>
之所以振振有词地说出这番话,不过是在表达拒绝之意。</p>
庆成郡主心里很清楚,却想不出更好的说辞来回应朱棣的话,只能无言以对。</p>
见脸上神情复杂,朱棣进一步把话说得更明白些,“此奸臣欲姑缓我,以俟远方之兵耳。”</p>
朱棣一语中的,这是奸臣的缓兵之计,为的是拖延时间等待援兵。</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