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东南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6章 测算瞄准,朱慈烺崇祯,韭菜东南生,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因为当着朱慈烺的面表演,李顺非常紧张,五门表演的佛郎机炮,每一门的炮手他都亲自叮嘱。</p>
一声令下,演练开始。</p>
朱慈烺发现,操纵火炮的炮手并不进行测算,所谓瞄准,全是凭感觉和目测在进行。</p>
这可不行。</p>
只凭经验,而不是科学的测算,很难保证火炮的精准度。</p>
没有操作手册,师傅带徒弟都是口耳相传,没有教材也没有标准,打的准不准,全看临场发挥。</p>
百年来,大明炮兵一直如此。</p>
不止炮兵,华夏民族很多技艺的传承,都是父子或者是师徒之间口耳相传,没有专门的书籍和经验总结,更没有科学的研究,一旦有什么意外,不管多优秀的技艺,立刻就会失传。</p>
西方却很少有这样的事情,一种技艺只要被研发出来,就会永续发展,一来西方所有的发明,都有理论支持,不像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懵懵懂懂的,不是失传就是走偏了。就如火药,中国人千年人就发明了火药,却没有人去探究火药为什么会爆炸?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配比延续了千年,西方人却在搞清火药爆炸的原理后,发明了威力更大的黄火药。</p>
二来西方不怎么藏私,他们讲究是“公司化”,我们却是父传子,子传孙,家族机密绝不外传,在保密第一的情况下,很多优秀的技艺很难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发展。</p>
火药是如此,火炮瞄准也是如此,从最早的虎蹲炮到眼前的佛郎机炮,明军瞄准一直以经验为主。</p>
直到红夷大炮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局面,红夷大炮的射程最远高达两千米,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是目测和经验所能掌控的,因此朝廷专门聘请葡萄牙人教授明军火炮手瞄准之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科学测算而不是通过经验来进行火炮瞄准。</p>
神机营是最早接触西洋瞄准法的大明部队,对西洋瞄准法应该不会陌生,但眼前的这些炮手,依靠的却依然是目测和经验。</p>
朱慈烺不做声,默默看着。</p>
上一次和汤若望见面时,他已经请汤若望帮着翻译那本《炮兵使用手册》了,等翻译完成,就会交给李顺,令他按照手册内容操练炮兵,现在汤若望还没有翻译完成,只能按照李顺自己的心得办法训练炮兵。</p>
“放!”</p>
五门火炮依次发射。</p>
标的是两百步之外的五堆干柴。</p>
这种佛朗机炮最远射程可以达到四百步,有效射程也就是可以精确瞄准的射程是两百步。</p>
“轰轰轰……”</p>
一连五炮,一炮直接命中,两炮误差在五步之内,另外两炮都超过了十步。</p>
朱慈烺皱起眉头,大明最精锐的神机营炮兵的瞄准技术就是这种水平吗?</p>
李顺一头冷汗,气急败坏瞪那些脱靶的炮兵。</p>
除了命中的那一组,众炮兵都是惶惶。</p>
“李顺,当年佛郎机人在神机营传授火炮瞄准技术,你也是参加了,对不对?”朱慈烺问。</p>
“是,臣当时是炮营千户,连臣在内,炮营五十个炮手都参加了。”李顺战战兢兢的回答。</p>
“这些人,今安在?”朱慈烺冷冷问。</p>
李顺脸色尴尬:“回殿下,大凌河战役时,兵备道张春抽调炮兵营增援,一番血战,大部分人都战死在大凌河了。”</p>
“他们死了,但你还在,西洋瞄准之术,距离和抛物线的测算,你应该是会的,你为什么没有传给他们?难道是你藏私,或者是有其他的意图?”朱慈烺厉声而问。</p>
李顺吓的噗通跪下:“回殿下,臣怎敢藏私?不是臣不传,而是他们大部分人都不识字,不会计算,臣说半天,他们也不知道臣在说什么呀?”</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