眀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八十四章 入京,大魏春,眀志,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也不止一个葛洪的抱朴子,还有依然活着的那位陶神仙。也就是被南朝誉为五百年不出世的奇才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
谓葫为大蒜,谓蒜为小蒜,以其气类相似以酒渍之,可杀腥膻虫鱼之毒
到此时李承志才知道,让他得意不己,沾沾自喜的大蒜素,南北朝时期就已研究出来了。
可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好东西大都失传了?
只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但凡能看懂道典,读的懂医书的,哪个不是读书人?与其研究操持下贱之业,还不如多学几篇文章去考官。
钱多体面又舒服,何乐而不为?
李承志叹着气,翻出了肘后备急方。
再过一月,也就是立秋前后才是河西最为酷热之时。李承志准备研究一下,揣摩出几篇军营防疫之法,寄给李松李亮,好有备无患。
不知走了多久,感觉外面的喧哗声大了许多,李承志放下书往外瞅了一眼。
是一座县城,门下晃荡着三四具兵卒,李协正在与其交涉。墙不高,至多两丈余,门洞上废着两个篆体大字:湖县!
此县已属司州地界,离洛阳还不足五百里。若是加快些,至多三四天就到了
当夜大雨,次日在湖县停了一天,第三天才启程。又过了四日,便到了洛阳城下。
在李承志的记忆中,除了十三朝古都之外,洛阳最有名的就是牧丹。
可惜早过了时日,要是再早来半月,怕是就能看到“唯有牧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景。
不过也算不虚此行,刚进城门,就让李承志大开眼界。
他们是从西而来,自然要从西门入城。西城有四门,怕正中两门人太多太挤,李承志特意挑了最靠北、相对僻静的承明门,哪知刚一入郭城,便是人山不海。
好家伙,就跟后世的十一放了大假后的著名景点似的,人挨着人,肩顶着肩,人头密的就跟沙丁鱼罐头一样,密的让人心里发麻。
再一看,好家伙,至少有一半人头光叽溜溜,亮的刺眼。
官道两边的法台一座挨着一座,台上彩旗飘展各有名号,什么“大觉寺”、“永明寺”、“融觉寺”一眼望去,光是李承志能看的清字号的庙旗就足有十多杆。
一半的台上不是和尚在讲经就是在施粥。少部分的台上站在全是尼姑,正在发符。
最热闹的要数杂耍艺人翻跟头爬竹杆的。
就数这样的台下人最多,围的里三层外三层。除了看客之外,有不少和尚尼姑拿着钵在人群中穿梭,每一个身后都跟着一个背着口袋,至多也就十岁出头的小沙弥。
至多走不出十步,体里就能堆满铜钱,和尚尼姑就会倒入沙弥背上的口袋后
李承志又惊又奇。
奇的是和尚不但能画道家的符,还能如此时髦,请杂耍艺人来聚人气?
惊的是台下这些老百姓的大方程度。
大魏建国百多年了都还处在以物易物的地步,就能想象国家缺铜到了何种地步。
全大魏也就洛阳周边有汉五铢流通,但不是一般的贵,一文铜钱至少也能换一斤粮。
但这些善男信女大把大把往钵里丢时却不见半丝心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