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榜首之论
残血凌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9章 榜首之论,穿越红楼:重铸贾府荣光,残血凌殇,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相如抬眼望向贾环,眼神中略带着一丝急切。</p>
“你来了,正好。你立刻将此次县试的试题与答案写出来,让我看看。”</p>
贾环虽然年纪尚轻,李相如有此担忧实属正常。</p>
贾环微微一笑,当即从袖口中取出了一叠准备好的纸张,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他此次县试的试题和答案。</p>
李相如见状,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笑道:“哦?看来你早有准备。”</p>
贾环谦逊地笑了笑,没有多言,但眼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p>
李相如接过试题,仔细浏览起来,只见字迹清晰,论述有力,不禁点头赞许:“嗯,试题答得十分出色,不仅条理清晰,而且见解独到。我原本还担心你初入考场会紧张,没想到你却能如此从容不迫,写出如此佳作。这文章要比你以往作的都要老练,看来此次县试,你考中无虞了,而且...”</p>
说到这里,李相如突然停了下来,微微抬起头,目光如炬地投向贾环,郑重道:“而且极有可能斩获此次县试的县案首。”</p>
贾环虽然觉得此次县试的文章写得颇为流畅,但面对李相如的审阅,他仍旧屏住了呼吸,心中也是充满了忐忑不安。</p>
此刻听到李相如这般肯定的评价,心中的重压瞬间释放,仿佛一块巨石落地,轻松了许多。</p>
然而,当“县案首”二字传入耳中,贾环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激动。</p>
县案首,意味着他将站在此次县试的巅峰,那将是何等的荣耀与辉煌?</p>
要知道在大唐,能够成为县案首,相当于半只脚踏入了秀才的门槛。</p>
因为自大唐立国以来,从未有过县案首在府试中落选的先例。</p>
贾环努力平复内心的激动,面上保持着平静,谦虚地回应道:“学生之所以能够有此成绩,皆因老师悉心教导,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若无老师之教诲,学生焉能有今日之成就?”</p>
简而言之,贾环话中之意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老师教得好。</p>
李相如点头颔首,面带满意之色。</p>
“嗯,你没有因可能荣登县案首而骄傲,此等心性,我甚欣慰。”</p>
略作沉吟,他又复言道:“科举之道,为官之路,皆乃心性之考验。若人易满足,骄矜自满,则前路难行,易致折戟沉沙。既然你矢志于功名,则须谨记此训。无论将来遭遇何种境遇,皆须保持初心,切莫骄傲自大,目中无人。须知,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方能行稳致远。”</p>
贾环拱手答道:“学生谨记老师教诲!”</p>
县衙之内,县令杨国忠端坐于案桌之前,面前赫然摆放着两份文采斐然的文章。</p>
只见他拿起其中一篇,细细品读,目光如炬,随后转向另一篇,眉头紧锁,犹豫不决。</p>
正当他陷入沉思之际,目光投向下方的吕游伟,沉声问道:“游伟,依你之见,这两篇文章,哪一篇更适宜定为本次县试的魁首?”</p>
吕游伟闻言,步履从容地走上前来,双手捧起两篇文章,逐一研读。</p>
霎时,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面露微笑,仿佛在与文章中的智慧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p>
片刻之后,他取出了其中一篇,轻轻地放在案桌上,恭敬地回答道:“大人,依小的愚见,这篇文章更胜一筹。”</p>
杨国忠微微颔首,目光随之落在文章之上,但见他的眉头微微一皱,似是不解,于是问道:“何以见得?”</p>
吕游伟思索片刻,缓缓说道:“此篇文章笔触老练,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智慧,观点亦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而另一篇虽然笔力遒劲,论点独到,但稍显稚嫩,似乎还未经岁月之锤炼,难以与前者相提并论。”</p>
杨国忠听后,点了点头,似有所悟。</p>
再次拿起两篇文章,细细品读,心中亦在这一刻有了决断。</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