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见月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7章 语言,【明末】公主为帝,霜见月明,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兵备道有个最大的意义就是造就了一批懂基层军事的文官,他们是两榜进士出身,又久历兵务,走的晋升路子又基本是兵备道——巡抚——总督,这和宋朝的路级官员的晋升渠道相比有很大的进步。这种两榜进士出身、起于基层、懂得军事的文官,逐渐挑起了明朝中后期军事国防领域的大梁。</p>
明代兵备选拔非常严格,必须是“素谙边事者乃称其任”、“必得老练疏通之人”。从兵备的选任来看,兵备道的来源主要还是藩司、臬司、知府、知州等地方官的升授,也有京官六部郎中、员外郎、都察院监察御史的转授,但是为数不多而且主要是在兵备道制度初起的成、弘时期。而兵备的升迁,则主要是藩司、臬司、巡抚这些地方大员,明末的时候曾有直接进京当侍郎的。</p>
宋朝和明朝都出现了“重文轻武”的现象,而明朝之所以能有二百七十多年,且没有出现宋朝那么严重的军事疲软现象,其中有兵备道的很大缓冲作用在里边。宋明二者的异同,同在都发现了以文驭武的正确性,异在宋朝始终没找到一个合理的以文驭武的方式,而明朝勉强找到了。简单来说,宋代以文驭武是目的,明代以文驭武是手段。</p>
同样也不单单一个兵备道,明朝从府县的童生起就对这些将来要走向仕途的候选人做军事训练了。例如乡试可加试射箭,成绩优异的单独造册,即便文采差一点也可以录取。</p>
明代的县学每天上午读经史外,下午还得练习刀枪棍棒,这是个人武艺方面。科举实际上也非常重视军事方面,如策问,很多策问的题目就是在考军事谋略。这就是明代文官带兵的基础教育传统,所以明朝才有很多文武双全的官员。</p>
更不可能跟宋朝一样出现竟然因为进士李光辅习武善击剑而将李光辅遣还的事情。</p>
《宋史》卷六本纪第六:(咸平五年)五月……代州进士李光辅善击剑,诣阙。帝曰:“若奖用之,民悉好剑矣。”遣还。</p>
代州不是别的地方,就是雁门关的所在地。边关的人习个武不很正常吗?结果中了进士,宋朝却因为他习武善击剑而不用他,看的人目瞪口呆怀疑人生。知道你重文轻武,可也不能如此啊!</p>
朱媺娖不怀疑何腾蛟的能力,在以后的军议里她仔细听取何腾蛟的意见,定下下一步军事方案。她还没想好如何说明隆武帝的情况,一旦让下面知道隆武帝生死未卜,恐怕动摇军心。</p>
又一个皇帝没了,她默默在心底叹了一口气,心知国事艰难。</p>
李过犹豫了很久,还是主动提出他军中近乎粮尽的事实。</p>
朱媺娖看听李过这么一说,复见黄得功的面色似有不对,于是她迟疑了一下,勉强开口:“我先暂时拨你一月的粮草。”</p>
她也没有多少余粮,还不少都是广西带来的,湖南如果不用什么狠手段,是已经征不出多少粮食来,就是分给李过一月的粮食她都心疼,因为她带的兵马还不如李过的兵马多。</p>
把大部分没那么重要的人送走以后,朱媺娖才知道黄得功借着自己救荆州之事霸占了李过不少粮食,听到这里,朱媺娖庆幸自己没有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细细询问李过缺粮的缘由,一个处理不好就容易激化忠贞营和靖南营之间的矛盾。</p>
朱媺娖怒瞪一眼黄得功,再一次庆幸自己赶到了,不然这湖北的局势就跟坐在炸药山上一样,稍有不慎这个火就点起来了。</p>
朱媺娖强令黄得功把粮草还回来,黄得功虽然嘟嘟囔囔但还是不痛不快的把粮草交了出来,接着她再安抚李过,可同时在场为数不多的人都心知,这粮草绝不可能全须全尾,甚至可能里面都是以次充好,但所有人都明白,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p>
真不愧是内斗都要亡国,亡国都要内斗的南明。</p>
朱媺娖居然没有一点儿生气的意思,内心居然还是很想笑,虚假的内斗:各种拉拢人在背后使小手段表面上还假惺惺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真实的内斗:把你的粮草兵马地盘交出来!</p>
这件事情解决完朱媺娖接着板着脸商议军机,小会决定大事情,朱媺娖定下利用自己手上的假“满洲兵”决定引蛇出洞,力求给孔有德来一个狠的,速战速决,毕竟她也伤不起。</p>
她细细说了自己的计划,在场的都认为这个险值得一冒,毕竟满清那里不知道,她伪造满清那里的印信命令绝对不会让人看出破绽来。</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