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有扶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四十五章 启幕,大魏风华,东有扶苏,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四月下旬,夏日的味道越来越重,原本明媚的阳光也带上了一丝燥意,在江南广阔的千里平原上,处处可见在田间耕种的老农,偶尔摘下头上的斗笠抹一把汗水。</p>
而在两浙边界,宣城与宁国交界的地方,新一轮进攻再次开始了。</p>
不同于之前的小打小闹,南下平叛的主帅赵轩调集了附近所有的兵马,算上征调的民夫,差不多十万人开拔到了宁国城下,而在城墙内,已经提前得知消息开始准备守城的叛军也有四万余众,在四月十九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宁国城墙上时,惨烈的攻城战开始了。</p>
没有一丝一毫的试探佯攻,也没有任何的缓冲,战争一下子进入了最为血肉横飞的阶段,如果换做野外遭遇战,士卒们可能还会主动撤退,但换到攻城战,前方是高大的城墙,后方是持着刀领了死命令的督战队,要么拿着武器去爬城墙进行最为原始惨烈的搏杀,要么死在自己人手上--吃够了教训的赵轩这次没有给他们任何可以逃跑的地方。</p>
攻城和守城器械的较量,先登营和戍卫卒的厮杀,挖地道、撞城门、天雷对炸,双方主帅甚至亲临前线,一个按着刀柄在城墙上巡视,一个站在弓箭射程之外堪堪几步的地方负手而立。</p>
看起来江南局势,尽皆系在了这一战上。</p>
当然,不是没有被征调过来的武将提出异议,这样的打法简直是拿人命去填宁国的城墙,而且还不一定能填满--但赵轩这次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和气,而是直接连砍了三个试图缩到后方的地方将领,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人:</p>
这一战没得商量。</p>
甚至连守城的叛军也被这种打法带起了一股寒意,刀砍钝了,金汁烧不过来,试做的天雷一颗都没剩下,所有的守城器械一刻都没有停歇,依然不能让那些红着眼喷溅着口水的士卒停下脚步,宁国城墙上下这一刻真正地成为了绞肉场。</p>
但朝廷大军还是没能越过城墙,哪怕他们第二天就拉出了十几门大炮--这种新式武器的出现毫无疑问带来了第一次看见天雷时的震撼恐慌感,但很快守城叛军就意识到这种东西轰不开城墙,只能落在城头上带起一片血花肉沫,堪堪能让双方的战损看起来不那么巨大。</p>
没人知道这一场攻城战的结果会是怎样,是朝廷大军越过宁国防线挺进两浙平原,还是白莲教叛军成功守下,争取来最为可贵的一两年建国时间,然后和北方的辽国一起蚕食完大魏的最后精气神。</p>
但起码双方现在都毫无保留地赌上了一切,城墙上的白莲教第一善战郭海郭天王,城墙下的大魏二皇子赵轩,都在沉默地等待着用人命拉锯的阶段过去,真正可以决定胜负的时刻的到来。</p>
而在百余里外的黟县,换下了那套儒衫,穿上了轻质铠甲,跨上踏雪的顾怀,深深地望了一眼这个方向,然后举起了手,轻轻握拳。</p>
五千个士卒,五千匹马,在他身后轰然踏步。</p>
“出征!”</p>
......</p>
事实证明,半个多月的训练,已经足够这些新兵们习惯在马上奔波,而这种一县民壮尽出征的格局,也让军队士气达到了新的高度--不需要天长日久的磨合,也不需要听懂天南地北的口音,同一个队里有可能是从小一起和泥巴玩的发小,也有可能是叔侄兄弟,血缘和乡土的纽带让这些人紧紧抱团,为了那份军饷提起制式的武器。</p>
在这场奔袭里,不太可能有人被落下。</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