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边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九十八章:局中有局,建安赋,存在的边缘,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又经过一整天的商议,蓟县的决策细节终于确定了下来。</p>
</p>
这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比如继续以蓟县为幽州牧驻地,哪怕忍受窝囊气;比如派钟全和太史慈前往代郡,着手加强对府兵的训练;比如遣使携带赏赐去往夷狄各部,调解一些久拖不决的矛盾等等。</p>
</p>
也不免消极的一面,比如劝民众迁移的说辞主要是到了代郡会如何,而不提留下来可能出现的后果;比如计划中拨付给公孙瓒的粮草军械还按照约定继续筹备;比如从边境及三郡撤出守军时,不将原有的军事设施拆除等等。</p>
</p>
但不管怎么样,总的策略还是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被动接受、主动应对。</p>
</p>
田瑭心中其实还有一个纠结之处无法解开。</p>
</p>
朝廷如此安排,明摆着是量刘虞之力,结四家欢心。他们真的不怕刘虞会因不满而铤而走险,割据一方?</p>
</p>
田瑭才不会幼稚地认为刘虞对朝廷绝对忠诚,就能换来朝廷对刘虞的绝对信任。反之,亦然。</p>
</p>
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这天下哪有什么绝对的你情我义,不过都是些纠缠着利益算计的相互利用而已!</p>
</p>
所以,朝廷的这封诏令,要么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要么就隐藏着无法轻易看穿的深意。</p>
</p>
很明显,期望朝廷短视,只是自欺欺人。</p>
</p>
这封诏令,一定不会简单。</p>
</p>
想到这里,田瑭才意识到了自已可能遗漏了什么。</p>
</p>
他对刘虞的印象一直是建立在“忠节卫国,以公为归”的基础上,而这个基础一大半来自他对历史的了解,只有一小半来自这一年的接触。</p>
</p>
这个基础是否牢靠?刘虞是不是一个毫无私心的人?</p>
</p>
这个问题暂时没有答案,但这个问题很有意义。</p>
</p>
连他这样一个跟刘虞朝夕相处的人都不能肯定刘虞的人性,何况千里之外的朝廷!</p>
</p>
朝廷会如此下诏,损失的都是刘虞的利益,那在谋划时,岂会不将刘虞所有的可能反应都考虑进去?</p>
</p>
在朝廷眼中,刘虞有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p>
</p>
田瑭玩味着这个问题,出了刘虞府邸后,便信步往四句书院而去,这时候学生们</p>
</p>
田瑭努力将众人商谈的一切暂时忘掉,集中精力回到这封诏令起草的原点,去思考朝廷会如何预判刘虞的反应。</p>
</p>
无非三种,一是愤而反抗,二是忍气吞声,三是辞官而去。</p>
</p>
若愤而反抗,那刘虞就不再是那个对朝廷赤诚忠心的刘虞了。朝廷大可再下一封诏令,命公孙度、公孙瓒、袁绍群攻刘虞,已经接受了封赏的袁绍和公孙瓒不可能不遵朝廷旨意,否则封赏就是一纸空文;公孙度为让朝廷承认他平州牧的地位,也会奉诏出兵,而且只会打得更狠。</p>
</p>
更何况幽州那千里之地,百万之口,谁都希望纳入自已治下。</p>
</p>
试问,在三方的围攻之下,刘虞能有几分胜算?</p>
</p>
届时,刘虞将以一个反贼的身份被处死。</p>
</p>
田瑭走进书院,除他的几位徒弟仍在书写着什么,偌大一个授课厅只剩下几位老先生在角落里聚谈。</p>
</p>
徒弟们起身朝田瑭行礼,那几位老先生却端坐如一,只是拱了拱手就算见过礼了。</p>
</p>
田瑭不以为意,这本就是他主张的学术氛围。他朝几位挥了挥手,便径直去往自已的书房。</p>
</p>
作为四句书院院长,田瑭拥有一间独立的书房,除他之外,连刘虞都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p>
</p>
书房内并没有很多书卷,因为田瑭也不怎么看那些所谓的圣人典籍;书房内也没有笔墨纸砚,因为田瑭写的字太差,他索性自暴自弃,不动笔了;书房内更没有装点身份气质的摆件饰物,因为田瑭只允许极亲近的人进他的书房,和他们显摆有什么意义?</p>
</p>
他的书房内现在却有一张精致的小桌和几件简单书房家具,小桌的桌面上雕刻有镂空云纹,还顺着纹理雕刻了一些凹槽,桌面下是一个抽取式的方型木质水槽。</p>
</p>
没人明白这是干嘛用的,田瑭也一直将其闲置着,但它却一直摆在书房正当中,显得很突兀。</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