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离刺荆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百二十九节 跨国婚介,我要做门阀,要离刺荆轲,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夜晚的室外,冷的可怕!</p>
哪怕是泥靡,早已经习惯了阗池的寒冬,也感觉有些身体发冷,忍不住的紧了紧衣袍。</p>
踩着地上的枯叶,泥靡缓步的走到了一个卧室之前。</p>
卧室的门是开着的。</p>
里面传来了一个和煦的声音:“陈县丞,请去通知各曹,准备放风,下个月再开公考,录取至少四百人,充为官吏……”</p>
“诺!”</p>
泥靡听着,又叹了口气。</p>
若在以前,他可能还不理解,一个汉朝官吏意味着什么?</p>
但现在他已经知道了。</p>
那代表着一个识字,读过书,而且有着不俗能力的精英!</p>
这样的精英,若出现在乌孙,足可被各大翕候甚至王室争相追捧,甚至下嫁女儿。</p>
但,汉朝却可以批量的录取,批量的生产。</p>
就像他们批量制造武器、生产弩机。</p>
这巨大的鸿沟,几乎不可能被逾越!</p>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走到门口,露出一个笑容:“张侍中,您还未睡啊……”</p>
笑容灿烂,神色亲密里带着一丝丝的讨好。</p>
就像……</p>
乌孙王国的翕候们,朝见他的时候。</p>
不知不觉,连泥靡也没有想到,他已经自动将自己的地位,摆到了汉朝的下属、附庸的位置上。</p>
……………………………………</p>
张越抬头,就看到了泥靡,颇有些意外。</p>
挥手对陈万年道:“县丞先去忙,一会吾再与县丞商议……”</p>
“诺……”陈万年松了口气,感激的看了一眼那个乌孙使者,恭身退下,走到门口时还不忘掩上房门。然后长长的出了一口气。</p>
在这位张侍中麾下,什么都好。</p>
无论是政务还是其他事情,都能被安排的井井有条。</p>
只要按照指示去做就可以了。</p>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位侍中官是工作狂。</p>
没有什么休息观念。</p>
常常忙到三更,累的他连喘息的机会也没有!</p>
好在,这位不常回新丰,很多时候都在长安,只是偶尔回来,主持大局,视察工作,检查政务。</p>
而且,新丰的体系,各司其职,各安其道。</p>
他这个县丞,只要按照这位上司的指示,督促各级官员去做事,检查和监督结果就可以了。</p>
不然,陈万年怀疑自己可能等不到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那天,就要累死。</p>
………………</p>
房中,张越已经收拾好了一客席,将泥靡请到其上,坐下来,然后笑着问道:“贵使深夜来此,可是有事?”</p>
泥靡看着张越,想了想,道:“外使来汉,也有月余了……”</p>
“亲眼目睹了贵国的繁荣鼎盛与强大,心中满是敬仰与崇拜……”</p>
“前时,外使朝觐贵国天子陛下,献上国书,向贵国求娶公主,请求贵国赐给官吏、工匠,指导鄙国……又请求贵国天子准许鄙国与贵国榷市,以皮毛换铁器、大黄、丝绸……”</p>
“奈何,贵国似乎忘记了此事……”</p>
“外使心生不安,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错了?还请贵官指教……”</p>
张越听着,呵呵的笑了笑,心道:“终于忍耐不住了啊……”</p>
对于乌孙的安排,张越的态度是一致的。</p>
那就是,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在文化和制度上亲汉,经济上严重依赖的类附庸国。</p>
最后将之吞并。</p>
这是东西结合的政策。</p>
古代中国,靠着儒家文明圈,通过文化影响和意识形态统治世界。</p>
而近代的西方,依靠拉拢殖民地上层和对殖民地的经济进行单一规划而统治。</p>
两者各有利弊。</p>
而张越打算将之综合一下。</p>
文化与经济双管齐下,进行一次实验。</p>
反正,就算失败对于汉家也没有什么损失。</p>
所以,微微的沉吟片刻,张越就笑着道:“使者不要多想……”</p>
“我国天子,对于贵国,是非常看重的……”</p>
当然,看重的是一个亲汉的乌孙,而不是亲匈奴的。</p>
“不过呢……”张越话锋一转,笑眯眯的道:“因为,汉与乌孙,在风俗习惯和传统上,存在着一些差异,所以,为了贵国未来着想,我国天子另有安排……”</p>
“在目前来说,贵国的一些请求,略有不合理……”</p>
“还请贵官明示……”泥靡赶紧问道。</p>
“我国推崇孝道,讲究人伦……”张越笑着道:“贵使应该是知道的……”</p>
“且我主圣天子,为天下主,有保民之责……”</p>
“故而,贵国请求赐给官吏、工匠,有悖我国公序良俗……”</p>
泥靡听着,陷入了沉默。</p>
汉朝不肯给工匠、官吏?</p>
这让他感觉手脚冰凉,那是乌孙唯一可以强大的机会了。</p>
张越看着眼前的这个乌孙小昆莫的神色,笑着道:“贵使无须懊恼……”</p>
“我主圣天子,感念贵国昆莫长久以来对汉友善之心,故而格外开恩,愿意接纳贵国的学子,来汉学习……”</p>
“甚至还特地恩准,许可贵国,可以每年派遣五人,入读长安太学……”</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