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水墨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5章 看戏,乡村书圣,禾水墨人,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现在,五梅坪的人收亲嫁女,都在五梅坪大礼堂里办酒席。</p>
今天是个好日子,国庆节,而且双喜临门,左炳德的画家儿子左华结婚,礼堂里热热闹闹的,礼堂大门上贴了一幅特大婚联,上联是:喜结十月天设配,下联是:心系三生地相连,横批是:鸾凤和鸣。是严宏伟用行草写的,这字跟新郎新娘一样,龙飞凤舞,漂亮极了。此外,还有个更令人振奋的消息:左炳德特意到邻省请来一个有名的戏班子,在五梅大礼堂唱三天戏,给他儿子结婚助兴。</p>
以前,五梅坪的人连露天电影都看得少,看戏就更不要说了。即便是放映队执行上级安排,来五梅坪放电影,一旦遇到雨天就坏了好事,看不成了。一年难得有一回戏班子来唱戏。看戏的话,就更麻烦死了,要在旧祠堂里临时搭戏台,东家背木头,西家扛板子,又累又麻烦。有时候,由于地盘小,可以容纳的人数不多。所以,每当看戏看到精彩的时候,人人都想看得清楚,听个明白,都一阵风似的往前台挤,以一睹风彩。这样,大家你拥我挤,看戏的秩序就乱了。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乡下盛行“三角班”。每当春节来临之际,一班人马,走巷穿村为民唱戏,一为娱乐,二为攒钱。有些人多的大村子,一时图兴致,干脆出钱请来师傅,撮合一群人,买来胡琴和锣鼓,穿起绸缎,带上官帽,画眉弄眼,有曲有调地跟着师傅练,装模作样地“咦咦呀呀”学起戏来。只等过年一来,他们就可以走村串户,四处骗钱哄饭吃。他们唱的戏,大都是传统戏,说简单也简单,都是讲述着很古老的故事。“三角班”,看得多了,就觉得千篇一律。都是这样:刚才老生、小生闹着进去,紧接着花旦、小旦唱了出来。为了搞笑,在戏里穿插一个丑角,老生,老旦等,故意编一些黄段子,以挑起观众的兴趣,引观众捧腹大笑。</p>
而左炳德请来的戏班子,却并非什么草根戏班,那可是专门、正规的班子。每个演员都是经过培训出来的。道具、行头都比较齐全。他们是左炳德花高价特意请来的。唱的是彩茶和花鼓混和戏。唱得好不好,只要听一听,看一看就知道。</p>
左华婚礼由左小毛主持,新郎新娘一大早就开车去城里化妆了。严宏伟负责收礼,他把收礼的桌子摆在礼堂的大门口,里面的戏班子早已在戏台上敲锣打鼓地唱起来了。快到十一点钟的时候,亲朋好友和一些宾客6续到来,严宏伟才慢慢开始收礼。</p>
严宏伟只记得小时候看“三角班”的事,那时候,看戏还是在老祠堂里临时搭一个戏台。但是,那个时候的人,没有什么文化娱乐,忽然,去看一下“三角班”也觉得很有趣也觉得很过瘾。那时候的他还小,是跟着他爸去的,他记得,当时来看戏的人确实很多,直把老祠堂挤得水泄不通,男女老少挤挤一堂。人们看得津津有味,一幕接一幕,刚刚看完《打马看羊》,接着又演《拐子伸冤》。从《刘海砍柴》到《孟姜女哭城》;又从《怀胎生子》到《yn寻夫》,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到《七仙女下凡》……。场场暴满,都是精典,人们整整看了三天三夜,还没看够,他们还没满足,大家就又临时兑钱,捐款,再演了两天,每一场唱完,要燃放一阵爆竹,直把五梅坪闹得天翻地覆慨而慷。</p>
看戏和看电影一样,内容新颖的影片才有吸引力,才有看头。如果一块老影片老是放来放去,谁还有兴趣看下去呢!谁都不喜欢重复。犹如吃饭吃菜,剩饭剩菜谁不嫌弃。再说,人的兴趣爱好在不同的年龄段有所不同:老年人一般喜欢京剧、越剧,黄梅戏、花鼓戏、彩茶戏等,这些古典文化固然可贵,谁能否认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瑰宝呢!但是,年轻人的文化认同不一样,一般他们不喜欢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他们喜欢的是热情奔放的东西,如跳舞,k歌,购物,听音乐等,对一些新生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p>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而农村的文化土壤仍是一片荒芜。特别是五梅坪的人,他们的精神生活只有看电视,现在大礼堂里有戏看,真是千年等一回,太难得了。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小小,带着凳子,三人一队,五人一伙地挤在大礼堂里,看得津津有味。虽说又是演那个老掉牙的白娘子的故事。但是,五梅坪的老一辈们还是很有怀旧的思想,很乐于重回过去的记忆,从开场看得散场。而年轻人就不大有那个兴趣的,早就走人了,或者赌钱去了。因此,在礼堂里看戏的人就少了很多,稀稀疏疏的,没有多少人。</p>
上午的戏演完了,新郎新娘化好妆也回来了,婚车还没到,爆竹、烟花就“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p>
左小毛带着新郎新娘站在舞台上正式宣布:结婚典礼开始。紧接着,又是一阵“噼里啪啦”的爆竹、烟花声。</p>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父母,夫妻对拜。”左小毛扯着大嗓子象念流水账一样把持着婚礼。</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