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6章 大航海,皇明圣孙,西湖遇雨,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洪武二十五年的年初,除了明军在淡马锡港与陈祖义为首的海盗集团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战争以外,整个大明周边的局势都显得异常的风平浪静。</p>
虽然清化港的明军倾巢而出,奔波了几千里海路前往救援,但安南人并不敢轻举妄动他们很清楚,就算清化港守备空虚,拿下了清化港,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安南已经失去了北方的群山以及富良江作为屏障,而明军屯驻在交趾、广西、云南、贵州的军队,随时都可以集结南下,一旦触怒了大明,安南几乎没有什么抵抗的手段。</p>
而小小惩戒了陈祖义以后,明军也并没有贸然集结兵力前往旧港报复旧港是南洋最大的港口,没有之一,与淡马锡港不同,那里的情况非常复杂,不仅仅是处于海峡南端,而且是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中间地带,也是三佛齐王国与满者伯夷帝国的缓冲区。</p>
所以,虽然是半独立的三不管地区,但是那里仅仅允许实力强大、但还不够强大的势力存在,并且需要这些势力互相牵制,决不允许有任何一方,能够壮大到独自建立或者对抗一个国家的地步。</p>
而这种微妙的平衡,会在陈祖义实力受损后,被稍微打破。</p>
但其中隐藏的丛林法则,又会让这种微妙的平衡重新恢复正常.除非,一个庞然大物向这里伸出了爪子。</p>
大明不能,至少现在不能去插手旧港的事务。</p>
贪多嚼不烂,在引起三佛齐王国和满者伯夷帝国的警惕乃至敌意之前,大明需要先把淡马锡港建设好,建设好这里的港湾,驻泊一支能够控制区域制海权的分舰队,以及足够强大的、能够称之为“永备工事”的堡垒群。</p>
这次立足未稳被陈祖义偷袭,是谁都改变不了的事情,但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再出现一次了。</p>
而且实话实说地讲,仅凭淡马锡港现在的明军,也无力再发起一场对海峡南端的远征了。</p>
毕竟城墙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来修补,伤员需要救治,淡水和粮食储备都已经告罄,而当地还没有建立配套的民政和司法体系,这些都需要时间,甚至支援舰队本身都做不完这些事情,必须要等到下一批从大明本土出发的舰队抵达此地,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p>
好消息是,淡马锡港的明军并不需要等太久。</p>
在充分休整后,大明的第二次下南洋行动就要开始了。</p>
相比于第一次最远只到达了占城国的沿海,这次下西洋舰队会走的更远一些,甚至淡马锡港,都不会是他们的终点。</p>
而在大明国内,经过大半年的发展,也在京城周边,建立起了初步的工业,并且改善了整个京城周围的交通运输网。</p>
京城到江南,除了原有的长江航道以外,还有了短距离的铁路,以及水泥路。</p>
一些机床,以及配合蒸汽机使用的老式发电机等比例模型,也通过阴阳炁海一并送了过来,只不过这些对于大明世界来讲还过于先进的技术,是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消化和吸收的。</p>
苦修内力,自然是为了对外扩张。</p>
整個洪武二十五年的基调,或者说主线任务,并不是巡视五京,也不是朱雄英就藩吴地,而是继续向南洋扩展大明的影响力。</p>
而随着大明高层对于南洋局势的更深入了解,以及越来越多详实、可靠的情报传回来,对南洋各势力的判断以及对第二次下南洋战略的规划也逐渐清晰而全面了起来。</p>
首先,是对于南洋各势力的判断,南洋地区虽然岛屿众多、民族繁杂,但主要势力可归结为几大类:一是以满者伯夷帝国为代表的强大王国,这些国家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与领土控制力,是大明在南洋扩张的主要竞争对手;二是如三佛齐、暹罗等中等国家,它们或依附于大国,或寻求自保,态度多变,是大明需要谨慎应对的对象;三是众多小国或势力,这些势力虽弱,但在特定区域内拥有一定影响力,是大明需要争取或安抚的力量。</p>
基于这些判断,朱雄英与大明高层制定了详尽的第二次下南洋战略规划。</p>
当先的,自然是大明的拳头。</p>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人都信服的真理,如果有,那就是拳头。</p>
野蛮与武力确实不能做到长久的征服,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没有武力,那么连征服都做不到。</p>
为了确保淡马锡港的事件不再重演,最要紧的就是加派水师,确保在南洋地区的制海权,通过派遣强大的舰队巡航,展示大明的军事实力,对潜在的敌对势力形成有效威慑。</p>
同时,就是在关键区域,如淡马锡港等地建立坚固的军事堡垒,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确保大明在南洋的利益不受侵犯。</p>
而光展示拳头是不够的,与此同时还要有外交攻势与利益交换。</p>
除了派遣使者宣谕大明天威以外,还得利用大明的经济与技术优势,与各国进行利益交换,比如进行贸易,让他们获取大明的独有商品等等,以换取它们对大明在南洋活动的支持与配合。</p>
而这样就能在贸易过程中,通过设立商馆、开辟航线等方式,加强与南洋地区的贸易往来,同时利用南洋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马尼拉的金矿,占城的木料,爪哇岛的香料等等,来发展大明。</p>
除了军事和外交、经济,剩下的就是文化方面了。</p>
现在绿教还并没有大规模进入南洋地区,尚且属于小众,所以大明的文化输出,还是有很大空间的。</p>
再加上南洋确实有数量庞大的汉人.这些汉人并不都是洪武开国的时候润出来的,相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早在唐朝或者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来到南洋了,虽然同文同种,但经历这么多年的演变,跟大明的汉人,区别还是很大的。</p>
不过不管怎么说,从文化上来讲,都是一家人。</p>
所以,对于南洋的文化输出,重点就是传播儒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固有的文化符号,增进当地汉人移民对大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p>
至于鼓励大明移民前往南洋定居,与当地人通婚繁衍,这些暂时还不考虑,毕竟大明国内的人口虽然二十多年来有爆炸式增长,但总体还是人少地多的状态。</p>
总之,南洋战略的实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远的布局与持续的经营。</p>
所以按照朱雄英的规划,还是要先在南洋地区建立稳固的据点,主要就是水师的基地,这种基地越多,才能越为未来的扩张奠定基础。</p>
毕竟南洋战略的核心,其实是“海权”,也就是大明控制航道的能力,而航道都是需要补给点的,这些补给点往往都是天然的贸易中心,也是军事基地。</p>
当然,大明国内也得为南洋战略,倾斜更多的资源。</p>
淡马锡港。</p>
经过了战后重建,淡马锡港很快从萧条破败中走了出来,明军在淡马锡港建立了高大的城墙,疏浚了航道,加固了防波堤。</p>
得知明军打败了陈祖义以后,很多商人也陆续来到了这里,消息开始一传十十传百,逐渐在整个南洋地区扩散。</p>
因此,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的时候,淡马锡港的人气,已经算是极大恢复了。</p>
港城的小酒馆里,来自白羊王朝的阿拉伯商人,还有帖木儿汗国统治下的波斯商人,南天竺诸邦的天竺人,南洋本地的汉人,都汇聚在这里。</p>
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独特的南洋风情画。</p>
空气中弥漫着香料、汗臭与酒水的混合气息,他们推杯换盏间,除了交流各地的商品信息以外,主要就是讨论淡马锡港乃至整个南洋的变化。</p>
“听说了吗?陈祖义回到旧港以后,发誓要找大明报仇,现在正在大规模的招募海盗,可以说是来者不拒,几乎整个南洋的海盗,都聚集到了旧港。”</p>
一位身材魁梧的阿拉伯商人,用着不太流利的波斯语,拍着桌子,兴奋地说道。</p>
这是典型的看热闹不嫌事大。</p>
“施进卿他们会允许吗?”</p>
“允许不允许又怎样,现在旧港已经到处都是骚乱了,陈祖义铁了心要找回场子。”</p>
“不过靠他们想要击败明军,恐怕是有些费劲了。”</p>
“确实如此,我见那些巡逻明军士兵,他们纪律严明,装备精良,简直就像是从天而降的神兵。”</p>
“跟帖木儿大汗的军队相比如何?”</p>
一位波斯商人接过话茬,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赞叹:“就算是跟大汗的军队相比,恐怕也不遑多让了。”</p>
而听到这话,商人们不仅对明军,又多了几分敬畏。</p>
其实,从他们交流用的语言,就能够看到,在当前的世界上,对南洋影响最深的是哪个势力。</p>
——他们都是用波斯语交流的。</p>
显然,帖木儿汗国,或者说传统的波斯地区,从宋朝以来,就始终保持着对于中东、南亚、东南亚的广泛影响力,而帖木儿汗国的崛起,则扩大了这一影响力。</p>
帖木儿如今除了河中地区这个统治中心以外,先后征服了花剌子模、阿富汗,并且对西域数次东征,把东察合台汗国打到称臣,然后西征征服波斯全境,并且于去年在昆都尔察河谷战役大败金帐汗脱脱迷失,北上扫荡金帐汗国,获得了亚美尼亚地区和阿塞拜疆地区,作为东西方贸易的中心点,可以说是真正的掌握了亚欧大陆桥的陆权,并且凭借着路权,开始拓展其海权影响力。</p>
毕竟,除了陆路贸易,东西方的海上贸易,还是一样都得经过西亚和中东地区。</p>
而华夏在元朝时期,海上贸易虽然规模很发达,但其主体,依旧是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也就是所谓的“色目商人”。</p>
只不过眼下的帖木儿汗国,其实是有些偏波斯化的,所以自然就是波斯商人,占据了海贸的主导地位。</p>
这实际上就是政治影响经济的典型例子,而如果大明能够持续地在南洋保持影响力,那么相信过不了多少年,可能整个南洋地区,占据贸易主导地位的,就是都是汉人大商人了。</p>
而归根结底,政治的影响力,还是来源于军事胜利。</p>
商人是最懂得利益和变通的群体,他们很清楚其中的道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